9月7日,由中國外文局與鵬城實驗室主辦,中國外文局翻譯院、外文出版社承辦的人工智能與國際傳播高峰論壇在京舉行。論壇以新技術賦能國際傳播為主題,深入研討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推動和加強國際傳播工作議題。來自中央國家機關、國家重點實驗室、科研院所、媒體機構、高新技術企業等領域的近百名專家學者參會。
論壇現場
中國外文局局長、中國翻譯協會會長杜占元,中國工程院院士、鵬城實驗室主任高文出席開幕式并致辭,中國外文局副局長于濤主持論壇開幕式,中國工程院院士、教育部原副部長趙沁平,中國工程院院士、鵬城實驗室數理部主任于全,中國翻譯協會原常務副會長,中國駐瑞典、新西蘭原大使,外交部翻譯室原主任陳明明出席開幕式。
杜占元致辭
杜占元在開幕致辭中指出,以人工智能為引領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加速推進,也深刻改變著國際傳播的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把握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新機遇,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是事關國家發展的重大戰略任務。要聚焦戰略引領、強化技術創新、加快融合發展、深化跨界合作、遵循傳播規律,充分集結跨領域的資源力量,推動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和人工智能發展協同共進、實現新的突破。
高文致辭
高文在開幕致辭中表示,外文局作為國家文化交流的重要出口單位,站在新時代中國國際傳播事業的新起點和最前沿,承擔著黨和國家對外宣傳重任。鵬城實驗室將攜手外文局,肩負國家使命,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融合發展的契機,以“開源、開放、共建、共享”為宗旨,聚合國內外優勢資源,推動人工智能技術與國際傳播產業深度融合,助力國際傳播建設向著更加智能化、精準化、個性化的方向發展。
于濤主持開幕式
于濤表示,在黨的二十大即將召開之際,舉辦人工智能與國際傳播高峰論壇,共商國家翻譯能力建設和對外話語體系建設,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要求的具體舉措。
中國外文局與鵬城實驗室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簽約儀式
中國外文局翻譯院智能翻譯實驗室成立儀式
論壇期間,中國外文局與鵬城實驗室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旨在加強人工智能與媒體融合方面的全方位合作,全面實施精準傳播聯合行動,共同促進國際傳播事業融合發展。成立中國外文局翻譯院智能翻譯實驗室,依托實驗室平臺,發揮優勢、凝聚力量,明確任務、推進項目,力爭通過實驗室建設賦能新時代翻譯行業和語言服務行業科學健康發展,充分運用科技進步成果提升國際傳播能力。
科技日報社副社長李惠安,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中國外文局原副局長兼總編輯黃友義,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胡百精,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副司長劉宏,中國語言智能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人工智能學會語言智能專委會主任、首都師范大學原副校長周建設,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研究員馮志偉,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宗成慶,航天科技集團研究員敬石開,鵬城實驗室智能部專家相洋等作主題演講。
李惠安作主題演講
李惠安表示,人工智能是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未來國際競爭的焦點和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國際傳播事業不僅給人工智能技術的創新應用提供了新的場景,也為媒體提高全球報道能力搭建了廣闊的舞臺。
黃友義作主題演講
黃友義表示,人工智能技術與國際傳播工作的融合,對加強國家翻譯能力和對外話語體系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未來是大數據時代,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廣泛應用,將助力打通國際傳播“最后一公里”。
胡百精作主題演講
胡百精表示,人工智能正在深刻影響新聞媒體的生產模式和傳播模式,推動國際傳播向著更加智能化、精準化、個性化的方向發展,成為影響國際傳播格局的重要變量。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人工智能既是抓手,同時也是支撐、保障和方向。
劉宏作主題演講
劉宏表示,要大力提升語言文字信息化水平,進一步關注前沿信息技術與語言文字應用的交叉融合,加強語言文字信息處理中的智能計算理論研究,加強面向實際需求的各類數據庫建設,加強語言文字處理、基礎理論、關鍵技術、資源平臺的轉換和應用。
論壇舉行“人工智能時代的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技術賦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傳播”和“翻譯技術、翻譯標準與國家翻譯能力建設”兩場平行分論壇,與會人員圍繞論壇主題,開展深入研討交流。論壇期間,中國外文局翻譯院智能翻譯實驗室發布了《翻譯技術發展共同行動計劃》,鵬城實驗室發布了“絲路2.0多語言翻譯平臺”。
本次論壇是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重要講話精神的重要舉措,以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成果應用快速發展為基礎,深入探討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國際傳播事業的新思路和新舉措,通過技術傳播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中國提供新路徑和新方法。